同性恋者是怎样的心理状态?为什么会出现同性恋群体?

频道:养生保健 日期: 浏览:2365

同性恋并非性心理障碍,而是部分人自然且正常的性取向。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其视为生活方式的选择,与道德无关,社会应持宽容态度。

同性恋可分为几种:真正的同性恋,身心素质与常人有别,多具有更多异性特征,其性活动包含相互吸引、依恋和身体行为;环境性同性恋,因长期与异性隔离(如军营、海轮、监狱)而产生,生活环境改变后,性取向可能随之改变;精神同性恋,仅存在于个人精神层面,为对同性的欲望幻想。

同性恋成因尚不明确,可能因素包括:遗传因素(同卵双生子同性恋比例远高于异卵双生子);童年特殊生活环境导致角色认同混乱(如男孩玩女孩玩具,女孩玩男孩玩具);不良教育,父母过度干涉孩子异性交往,抑制异性恋发展。美国国会废除同性恋士兵不公开禁令,表明社会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提高。同性恋并非疾病或罪恶,而是自然现象,可能源于某些特殊基因。但未成熟青少年的同性恋行为多由环境因素或性心理发育障碍引起,需及时纠正,预防应从儿童时期开始。

研究显示,男性同性恋大脑与异性恋大脑的反应差异比女性同性恋更显著。这可能由生理、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。有研究指出,同性恋倾向可能部分受遗传因素影响,可能与X染色体上的基因相关,母亲的基因可能影响儿子的性取向。同性恋男性雄激素受体基因可能较长,该基因影响早期大脑性别认知雄性化,睾丸激素水平过低可能导致男性大脑发育期雄性化不完整,从而影响性取向。但基因并非唯一决定因素,性经验和社会经验也至关重要。

弗洛伊德认为,同性恋可能是性心理发展阶段受阻的结果。儿童期(3-5岁)是关键阶段,此阶段父母应采取合理态度,不过度抑制或刺激孩子的性本能,否则可能导致恋父或恋母情结潜藏于意识中。案例中,一位女性因童年被当男孩抚养长大,成年后对男性缺乏兴趣,喜欢女性,这体现了错误的性别角色认同可能导致同性恋倾向。另一个案例中,一名小学生因与母亲长期同睡,父亲返家后被迫分开,导致失眠,也反映了儿童时期亲子关系对心理发展的影响。

关键词同性恋心理